禁令一出 北京電動車也成了尷尬一族?
[提要]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近日發出通告,為保證交通安全和暢通,2016年4月11日起,禁止長安街等部分道路除自行車外的非機動車通行。自此,北京市內的電動車也成為了交通管理的重點對象。
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近日發出通告,為保證交通安全和暢通,2016年4月11日起,禁止長安街等部分道路除自行車外的非機動車通行。自此,北京市內的電動車也成為了交通管理的重點對象。
通告中顯示,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的有關規定,決定自2016年4月11日起,長安街(建國門至復興門)、廣場東西側路、府右街、正義路、復外大街(復興門橋至木樨地橋)、建外大街(國貿橋至建國門橋)、復興路(木樨地橋至新興橋)、蒲黃榆路(玉蜓橋至劉家窯橋)、石景山區石景山路(玉泉路路口至魯谷東街北口)禁止非機動車(自行車除外)通行。
非機動車限行街道示意圖一
非機動車限行街道示意圖二
快遞員和送餐員的電動車要尷尬?
對部分街道的非機動車禁令,無疑將矛頭指向了“電動車”。
近年來,隨著電商及各類生活服務平臺的快速發展,電動車作為同城服務的重要交通工具已然不可或缺:快遞員用電動三輪車完成包裹宅配,送餐小哥身騎電動自行車送餐,到家美業用統一的電動車及工具箱設備上門提供服務……然而禁令一出,快遞員、送餐小哥們的交通工具立刻成為了尷尬一族。
據悉,非強制電動車國標中規定,“40公斤以上、時速20公里以上的電動自行車,將稱為輕便電動摩托車或電動摩托車,劃入機動車范疇。”這就意味著,以上幾類電動車,要么滿足標準進入機動車道行駛,要么就要被限令禁止通行,影響配送和服務效率似乎成為了必然。
那么,電動車為啥會尷尬?據了解,隨著電動車開發能力的提高,市面上的成品往往會達到機動車標準,但卻難以真正承受在機動車道上“持續”行使,因此,電動車的管理困難不單是因為表面上的“上牌”難,而是歸類不清,由自身性質惹的禍。
根據相關規定,若電動車被歸為非機動車,只需保證限速20公里以內即可在非機動車道上通行,但“電動”本身就是為了升級自行車的使用,追求省力和快速,限速使得“電動”失去了意義;若按照機動車進行管理,就會間接逼迫電動車與大型機動車一同行駛在機動車道,一方面,電動車往往會非法拼裝或改裝達不到牌照標準,另一方面,其作為“肉包鐵”形式的車輛在機動車道中行駛又太過危險……以上矛盾都使得電動車管理政策陷入兩難,電動車因此被定義為了——“地方管制車型”。
“一刀切”管制會讓快遞“躺槍”
據悉,各地方對于電動車的管理方式各異,先行管制的深圳和上海兩城的方式就有所不同。
據悉,深圳市對電動車的管理是以“備案+配額”相結合的形式,如快遞、送水等行業的合法企業,可提供相關材料申請電動車配額;而上海對于電動車的管理,則采用合規“登記”制度,即電動車使用者可購入上海市電動自行車產品目錄納入的2600多個品牌型號的電動車,進行牌照登記后即可自由使用;而北京則采用了第三種方式,部分區域管制。
目前,管理制度最為嚴格的還屬深圳。近日,深圳的“禁摩限電”行動被業內稱為“一刀切”政策,行動中共拘留快遞行業人員19人,查扣快遞電動車33輛,快遞員只能啟用板車、自行車等代替電動車完成宅配,而“拘留和查扣”也引發了一場快遞員離職潮。
針對此事,深圳公安局公開回應,“禁摩限電”并非針對快遞業,經過備案卻被查處的快遞電動車均涉及交通違法或非法拼裝、改裝等,同時,針對行動給快遞和外賣最后一公里帶來的影響,相關負責人強調,可用自行車、步行等方式完成短途配送。可見,面對“一刀切”式的電動車治理政策,快遞、到家服務等無疑成為了最容易 “躺槍”的行業。
部分路段禁令會不會影響同城配送?
有物流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,電動車有著標準機動車不可替代的優勢:第一、節能、低碳,符合社會發展方向;第二、比機動車需要占用更少的道路資源,延緩機動車數量上升速度,緩解城市交通;第三、相對于國外使用新能源汽車,電動車是最符合國內密集型社會資源分布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工具。因此,即使要維系交通秩序和安全,“一刀切”的管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。
上述人士認為,相對于深圳的“鐵拳”政策,北京市的部分街道禁令已經是相對折中的辦法,不會對同城生活服務造成太大影響,“成熟的快遞企業,其收派件都是小區域作業,原本就會有步行和推車等工具與電動車進行配合,對交通工具調配也非常自如;禁令周圍的街道都相對暢通,外賣、美業等同城生活服務平臺可以根據地區對時效進行小范圍調整,幾乎不會受影響。”
另有運輸行業專家指出,各地自行制定的電動車管理制度的現狀只是“過渡”,要真正完善其管理還要從根源出發,由國家相關部門嚴格制定電動車生產標準,把控銷售環節。上述專家強調,“先推出全國統一的電動車管理規范,再根據大標準推出符合當地情況的制度,才能使管理方法有據可依,避免遭到質疑。”
轉載請注明“電動車商情網”:
http://www.q88888888.com/news/html/201604/2016040810352154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