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里,電動車企業消失的這么快!
[提要] 電動車企業為什么在短短的二三年時間消失得那么的快?
電動車企業為什么在短短的二三年時間消失得那么的快?
這讓業界人士感到疑惑。
據來自業界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:2007-2008年,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達到3400家的頂峰。
而到了去年年底,經過對生產許可證企業的復查與驗收,只剩下不到1200家,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393家。
而到了今年年中,這一數據可能將將至300家以下。
由此可見,電動車行業大多數的企業是在近二三年里退出的。這就意味著電動車行業這幾年發生的洗牌與整合現象,對行業已經形成巨大的沖擊。短短的六年時間,有三分之二的電動車企業已經倒閉關門,目前仍然在生產,且活躍度高的企業僅占有生產許可證的四分之一。
實際上,退出電動車行業的企業除了市場競爭因素之外,還有與自身存在的問題有關,而自身問題成為企業倒閉的關鍵,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:
管理不善導致的失敗。
這些整車企業自以為有市場的優勢進入到電動車行業。由于在采購、財務、質量管理、售后服務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而導致企業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。尤其是在采購、財務管理上用人不當,造成企業各項成本居高不下,使企業制造的電動車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優勢,久而久之,企業進入惡性循環,資金捉襟見肘。最終,企業因資金斷裂而關閉。
多元化經營的失敗。
這些整車企業在產品緊俏的時代,采取多元化經營策略,并給企業帶來了盈利增長點。多元化經營猶如企業養殖的“金雞”不斷給企業下“金蛋”。但是,隨著市場競爭加劇,這些傳統產業的產品因一個一個地出現過剩,而使企業“金雞”變成了“瘟雞”,不僅沒有“蛋”可下,而且讓企業“出血”不止。唯有的電動車盈利也因缺乏資金投入不斷萎縮,最后因大量欠供應商貨款而被告上法庭,最終走上倒閉的結局。
企業轉型迷失方向的失敗。
在電動車行業里,這些企業賺到了“一桶金”。隨著市場競爭加劇,覺得做下去要賠本。于是在一些磚家的忽悠下,企業老板身不由己地進行了產業的轉型。但是進入一個陌生的行業,這些企業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深淺。于是,大量投錢之后,收效甚微。后來才發現,做自己擅長的產業才能贏錢的道理。于是又進入電動車行業。然而,此一次,彼一時,時隔幾年再進入到電動車整車行業,世道已變,開拓經銷商市場成本很大,最后花光了錢,灰溜溜地退出了電動車行業。
過度擴張造成資金鏈斷裂而失敗。
在電動車整車市場領域,經過幾年的奮斗,尤其是通過大量有效的營銷手段使企業的產品供不應求。憑著這樣良好的感覺,老板便有大干一場的雄心壯志。于是通過舉債、募集資金等方式,加上手中擁有的資金,便進行產能規模擴張。買地、大肆建廠房,購買設備,招兵買馬,揮金如土。很快,生產沒投入運行錢卻花完了。但是,銀行借不到款、民間借貸利息高的驚人。最后好不容易將生產流水線建成卻產品出現了嚴重的過剩。最后,設備一天天擱置而生銹,生產開工遙遙無期。
轉載請注明“電動車商情網”:
http://www.q88888888.com/news/html/201607/2016071208384432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