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動車市場格局已經形成,要想打破必須要有這樣四個前提?
[提要] 現在的電動車產業的格局基本形成,產銷規模TOP10家的企業,市場份額已經越來越大,去年預計達到65%左右
現在的電動車產業的格局基本形成,產銷規模TOP10家的企業,市場份額已經越來越大,去年預計達到65%左右,其中產銷規模TOP前四名的企業預計在35%-38%左右。這四家目前被稱之為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龍頭企業,在沒有大的方向性錯誤的前提下,這四家企業預計十分份額可以超過50%。預計未來的三到五年,我國的電動車市場份額將集中在大約100-150個品牌里。規模前10家的整車企業市場份額預計占到80%,其余的市場份額散入在100多個中小品牌里。不過,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沖擊和影響,這樣的趨勢將會發生變化:
企業犯了重大經營性錯誤,導致龍頭企業的地位難保。
未來的電動車企業將強者恒強,在管理、產品開發、市場營銷和市場拓展上不犯重大或原則性的措施,龍頭的地位不會改變。這些龍頭企業犯錯誤的地方主要表現在:沒有準確的定位。讓消費者不知道這些企業的最具優勢的產品究竟是什么。定位太多,造成品牌無法聚焦,讓人感到在電動車行業產品沒有成為最具優勢;定位混亂,或者定位太高企業根本無法實現。久而久之,企業就會變成了二流的企業,與實力相同的企業給甩在后面,漸漸地落后。
企業經營重心轉移其他行業,不再對電動車這個主業進行持續地投入。
現在的電動車整車企業利潤很低,基本上是銷售額的1%左右。但對于一家規模超過200萬輛的龍頭整車企業而言,其利潤總額還是相當可觀的。由于企業有了較為穩定的利潤來源,這些企業覺得應該向利潤更高的諸如高科技行業進行跨行轉型,以獲得更高的收益。大家要知道,有些高科技產業利潤很高,但投入巨大,諸如芯片、新能源鋰電池及鋰電池材料等之類的產業資金投入巨大,僅僅依靠在電動車產業里賺來的錢去玩那些產業,簡直是小兒科級。但是不斷地投入卻把主業抽空,而新的增長點始終不見效果。結果主業的龍頭地位不保,漸漸地衰弱。
企業內耗不斷,大企業病縱生。
企業股權分散,大股東控制力減弱,企業幫派林立、爭斗不斷;而真正管理企業者少,管理強勢者缺乏,導致企業決策能力低下卻決策失誤不斷。企業大肆多元化經營,卻幾乎都是“出血點”,而沒有造血功能,由此大大透支的主業的電動車產業。這樣的龍頭企業地位肯定會被其他的同行后來居上。
強大的資本力量對電動車產業進行侵襲,顛覆傳統的電動車產業的運行軌跡,這就如同共享電單車的出現。
更強大的資本力量進入到電動車行業,他們通過持續的資本投入從生產、銷售到客服整個環節來顛覆電動車的運行。電動車是否會出現似自行車那樣遇到共享單車的外來入侵,由于還沒有遇到威脅,但并等于不會遇到。可以預見,由于諸如共享電電動車已經出現,并在部分大城市獲得成功地推廣。可以預見到,未來共享電電動車有可能會占據電動車行業龍頭地位,而行業的龍頭企業地位將會被大大地挑戰。
可以肯定,未來的電動車產業通過嫁接互聯網+將賦予更多的生命力和科技含量,使傳統的電動車變得豐富多彩。而要保持龍頭企業的地位,必須要通過在產品技術、企業管理和市場開拓上不斷地進取與創新,才能獲得穩固地地位。
轉載請注明“電動車商情網”:
http://www.q88888888.com/news/html/201704/2017040715464980.htm